欢迎访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理事会暨行政管理机构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型管理智库 > 左侧 > 国家管理软力量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什么?做什么?

来源: 管理观察杂志社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 2015-10-16 00:02:00

北京中国管理智库总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什么?做什么?

《管理观察》杂志总编辑 李树林

 

第一次发表时间20159

 

 

最近,发表了不少“智库”方面的文章,大都是叙述中国智库如何“特色”、“新型”,许多观点都是重复的,也没有回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

 

我国软科学研究工作者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面起步早、体会深、教训多,从管理智库成功经验来看,创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关键在于创新,关键在坚持,关键在于有效性。

 

 

一、为什么改革开放40年今天重提智库建设重大议题

 

 

第一,当前中国理论界要热中有“冷”。回顾一下中国重大历史转折,理论界常常是热的,缺少冷思考。当前理论界要认真讨论,智库与改革开放40年的作用,经济建设出现问题与智库的关系,智库对经济社会发展预警等。

 

 

第二,智库成为一项国策,标志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崭新历史时期。智库是手段,建设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管理”为优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真正目的,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应当要进行三个高层设计,首先,确立政治品质在各项工作主导引领作用问题。我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当今政治品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例如国家治理领导体制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责任到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都需要智库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二是,改变经济决定一切带来弊端的对策。GDP取消了,经济决定一切思想还存在,真正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内涵发展上来还要付出很大代价。三是,改变弱化知识工作的现状。高教由于过渡扩招,带来教育质量下降;科研机构过渡市场化,导致科研能力不强。当前,中国知识界如何进行知识内容创新,如何发现人才、解放人才和解放知识,都是智库要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第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关键是有用、有效、有作为。当前为什么重提智库问题呢?一是对现有智库作用不满意,对智库意见重视的不够,听了些不起作用的带帽“智库”意见,解决不了“怎么办”问题。二是智库概念虽然来自西方,但不是西方化,中国智库本质是“本土化”,也是西方任何国家智库所不能替代的。三是当前中国智库主要集中“政治、经济、外交”等三类智库,但这类智库从事政策研究之时,都缺少不了管理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管理智库方面建设潜力巨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发展管理智库应是建立特色新型智库一项大战略。

 

 

总之,建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一场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应当说是史无前例的。

 

 

二、30年办管理智库经验及教训

 

 

(一)中国管理智库发展过程

 

 

我国开始引入国外思想库、智囊团思想是1986年,当时主要是为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开展软科学研究,由万里副总理提出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这应当看作是现代中国智库的开始。

 

 

中国管理智库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中国管理智库渊源于1982年从大庆科技进步调研工作发展起来的,已有30多年历史。大致发展历程有三大阶段:第一,1982年至1992年前10年时间,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其中大庆科技进步调查研究6年时间,中国10大企业10大行业联推科技进步案例研究4年;第二,1992年至2008年中间16年时间,主要围绕解决引进西方管理带来水土不服问题,推动中国管理本土化,提出振兴中国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的对策研究;第三,2008年至2015年近期7年时间,主要围绕中国管理如何利用联合国南南合作多边舞台,把中国管理经验走向世界进行对策研究。目前,中国管理智库经过30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传媒、顾问和国际化”为一体的软知本集团。

 

 

(二)中国管理智库成果和影响及作用。

 

 

中国管理智库30年过程中,在推进管理兴企兴教强国方面取得不少新成果。其中,“大型企业科技进步调研、软着陆建议、管理本土化、中国国际南南合作”等四大成果在决策机构和社会产生较好的影响和作用。

 

 

1、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视。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转型以来,科技进步问题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管理智库研究工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重要性问题讨论,而是选择了“大庆油田作为案例”进行6年现场蹲点研究,从中提出和制定政策建议。

 

 

中国管理智库政策研究切入,不但符合科技进步国策,而且智库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创新性、新颖性,成为我国智库研究最新成果。

 

 

理论创新是智库研究的关键和核心。没有新理论就不能认识大庆特大型企业,了解他们26年是怎样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建设的,说明这个大系统问题,传统狭义技术进步概念解释不了,我们使用了广义科技进步理论,制定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和评价标准,从行业和大环境角度提出未来发展战略问题。媒体宣传,成果共享是智库成果转化重要途径,大庆科技进步成果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科技报报道等主流媒体报道和重视。

 

 

为了宣传这项智库成果,1985年国家经委和大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全国区域与企业科技进步研讨会”,为科技进步振兴企业和地区发展提供新的成果和信息。

 

 

这项成果还成为1986年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座谈会”的交流成果,每位部长一人发一份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还特别呈送中央主要领导。

 

 

这项成果出来后,国务院领导在中南海亲自听取研究情况汇报,这项研究成果,加深了全社会对科技进步性认识,重新认识和评价了大庆经验,当时国务院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对这项成果评价说:“仅仅把大庆成功归为‘革命加拼命’是不确切的,还应归为‘科技加管理’”,这即是对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大庆的重新科学评价,体现了大庆经验时代价值。大庆成果评价,还进一步揭示对我国大型企业科技进步规律再认识,为中央和国务院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

 

 

21992723日,向朱镕基副总理提出“软着陆建议”得到重视。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和企业健康发展,管理智库于1992年向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提出“关于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软着陆计划的报告”,824日,朱镕基亲自批示,认为这份报告建议很好,并由国家经贸办亲自复信,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软着陆”一词在中国最早来自于管理智库1992年研究报告。也正是“软着陆”提出时隔四年后,这个词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抑制通货膨胀、完善宏观经济体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软着陆”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一种理论提前科学预测,并被实践而验证智库成功案例。

 

 

3、提出管理本土化理论:为振兴我国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献计献策。中国改革开放如同创新一样,也会有成功和失败,都要付出代价。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认为:中国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可以从西方直接引进的,自案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以来,我们曾把西方案例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圣经来对待,后来我们慢慢地发现,照抄照搬西方现成管理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我们从1982年开始进行长达30年的管理案例实验,走出了一条管理本土化的中国道路、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

 

 

管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全部引进,中国管理必须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和“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本土化过程,才能成为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与发达国家国情和发展时期不同,决定中国管理方式、方法和发展模式的不同,美国案例直接教学法不适合中国,中国需要“三个车间”理论,企业事实是第一车间,案例改制是高校第二车间,国际化是第三车间。

 

 

中国首次开展对高校案例研究,这是将美国管理进行中国化又一次创新,也是案例在中国价值又一新的发现。案例教学自创立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局限于企业、公司和MBA教学,大学是教案例的,案例却远离高校管理,始终没有成为高校管理一种资源和财富,中国模式改变这个现状,成为一个创新源泉。

 

 

“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已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现已完成100家企业大型案例和2000个案例成果,形成了《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全集》本土化管理品牌。

 

 

管理本土化案例上课堂、上教材,2000年我们联合100所高校发表管理教育本土化宣言,有50所高校成为配套教材,有161家高校共享使用案例成果。

 

 

管理本土化成果得到国家经贸委高度重视,全国发文推广这一成果,著名管理学家成思危、教育家许嘉璐高度评价这项成果,为“高教智库”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4、把中国管理经验国际化,推动全球南南合作。中国真正国际化,关键在于中国软实力的输出、中国经验介绍和推广。为了使中国管理经验国际化,我们多次赴国外参加国际管理大会,两次采访联合国高级官员,对中国管理智库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管理经验走向国际,我们注重处理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南南合作需要管理经验国际化才能提升。多年来南南合作仅仅局限于经济、技术方面合作,这种单项输出和培训,缺少造血机制和功能,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管理经验国际共享上做文章,管理经验引领交流与合作。

 

 

第二,为发达国家研究中国经验提供资料。中国模式不同西方和现成的模式,研究中国管理经验,对于发达国家借鉴和全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联合国官员重视“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国大战略激活联合国多边舞台,通过对联合国高级官员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周一平访谈,进一步确定了中国在全球南南合作的示范作用,管理智库提出的“甘肃南南合作大省”和“澳门产业化转型问题”得到联合国官员的首肯和支持,这些预示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同样重视和需要中国管理经验。

 

 

(三)中国办智库主要经验和教训

 

 

怎么办智库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中国管理智库经验形成是曲折、艰难的30年,有经验、有体会,更有失败的教训,研究失败教训对当前智库建设具有更直接借鉴作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谁忘记失败,谁就背叛成功。

 

 

一个智库靠什么才能成功呢?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智库应当具备“国策(政策)对路、理论创新、成果转化、领导重视、社会影响”等五个共同品质,也可说是智库成功的五条基本原则。

 

 

第一,国策(政策)对路。智库研究主要为领导提供研究咨询,解决“怎么办”问题。不同于“管理学科、专业方向”,也不同“一般课题研究”。我国每个时期提出的国策和政策,都是从国家重大难题提出来的,怎样落实而转化为实效,就需要有“怎么办”的良策。对于智库机构,谁对国策认识高、领会透、能力强,谁可能就会最先出成果,最先受中央领导重视。管理智库30年在“科技进步、管理本土化、南南合作”等方面研究都是国策大问题,也是政策“对路”研究。

 

 

第二,理论创新。一个正确决策成果来源创新理论的支撑,没有理论就不能去梳理、提炼、整理,杂乱无章的材料,形成概念和规律性认识。比如,对软科学概念认识,传统理论把智囊团定位为领导决策的科学。实质上,软科学还是为企业、高校解决问题,依靠发展微观的科学体系,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这种对软科学研究定义不但为这种理论植深于新的沃土,而对现代智库内涵丰富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体制和组织形式决定智库研究效果,根据管理智库经验认为,认为:公司式智库体制是美国特点,但不适合中国国情,如果停留原来的“政研室、研究中心、知名高校”现有体制中,智库能力也不能发挥,“政研企相结合下的课题组制度”是中国管理智库一种成功的实践,也是符合中国国情最有效的体制,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智库成果生命力在于预测和朝前,正是这个提前量,才为决策者有所思考,有所布道,有所准备。

 

 

从管理智库效果统计来看,大部分智库成果从提出到实施或社会形成主流,一般朝前3-5年左右,例如:软着陆提出提前4年,高校智库提法提前4年。

 

 

理论创新不但要总结好的,还要借鉴“失败”的原因。知识创造需要“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当前智库建设,应排出非创新因素对智库建设的干扰,反对在智库上搞成份论,反对以大欺小,反对“学霸”“权霸”的占大头。研究失败还能找到为什么不能创新的原因,研究失败还能激励人们追求奋斗向上一种创新精神。

 

 

第三,成果转化。智库成果转化是多元,不仅有媒体一种,还有自行转化方式等等。智库成果宣传转化要改变过渡依赖媒体心理。当前不少有影响大媒体“嫌贫爱富”,他们不愿意发表“小智库”、“小人物”不出名的文章,不少记者都是按任务行事,真正深入发现成果和发现人才还做的不够。

 

 

号召智库成果靠自力更生转化,找出自身的特点,扩大转化点和面,由小胜积大胜,由时间换空间。采取优势转化、联盟转化、基层转化、实效转化、研讨转化、实验转化等等创新转化。

 

 

任何一种依赖别人宣传,其效果都是有限的,而我们自己转化宣传是大量的,每月每时的,自行转化具有长期性、积累性和增值性潜在效果。

 

 

第四,领导重视。一项智库研究报告,能否受到政府机构和领导重视,是衡量智库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中国管理智库只因为从小到大,影响日益扩大,重要原因是成果受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重视、批示和采纳。

 

 

第五,社会影响。影响力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取决于成果大小;第二种取决于智库内部结构效能性,中国管理智库是一家由“研究、媒体、顾问、国际化”结构性集团,它的交叉和综合作用优势明显。管理智库成为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智囊团,该智库还被获准采访全国“两会”、管理智库已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合作发展关系。

 

 

三、中国管理智库未来10年展望

 

 

中国管理智库未来奋斗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资政新锐、为民强国,为此,我们确定今后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深入研究习主席“治国理政”理论体系。总结和研究习主席管理思想,研究抑制经济体制,制定应对新常态管理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服务。

 

 

第二,向世界各国介绍和宣传中国管理经验。新常态发展中国家用经验带动南南合作升级,为发达国家提供研究中国问题提供案例和资料,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扩大中国管理经验国际影响力。

 

 

第三,邀请联合国高级别官员组成国际七人团。邀请中国在联合国七位高级官员组成国际智库7人团,依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为依托,为中国高层决策进行提供研究报告,进行顾问服务。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什么?做什么?

——兼评西方化与中国化的智库视角

 

李树林

《管理观察》杂志社总编辑

 

第二次发表时间201711

 

今天我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什么、做什么?”这个题目有两层涵义:第一,提出中国与西方智库比较的看法;第二,介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智库建设的经验与未来展望,提供新型智库建设方案。

回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需要从全球化视角,对智库问题进行西方化与中国化的科学地比较、分析和确认。搞清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回答,最根本是推动中国智库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智库理论创新之处是为科学决策而开发和储备更多的思想产品;把握中国智库研究的正确方向,发现中国智库客观规律,把握智库科学预测的未来

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办智库已有30年历史,在实践创新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也遇到过失败的案例。实践告诉我们:办好中国智库关键在于内涵创新,关键在于从失败中坚持,关键在于有效性。

 结合如上主题,就当前中国智库研究的方向,办智库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10年管理智库展望等三个问题,汇报一下我的研究体会:

 

一、当前中国智库研究的方向

为什么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重提智库建设重大议题?应当认识和搞清楚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智库与中国发展逻辑的关系。回顾一下中国重大历史转折,媒体界常常是热的,缺少冷思考。当前要从理论上认识智库对改革开放40年的作用,经济建设出现问题与智库的关系,智库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预警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政治品质与智库研究的关系。智库是手段,建设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管理”为软实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真正目的,实现这个目标,应当进行三个高层设计:首先,确立政治品质在各项工作主导作用。我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当今政治品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成为指导一切的灵魂。例如,从国家管理层面上讲,国家治理领导体制是一元化还是分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到底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理论是什么?都需要智库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改变经济决定一切的思想GDP取消了,经济决定一切思想还存在,真正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内涵发展上来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再次,改变弱化知识工作的现状高教由于过渡扩招,带来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科研机构过渡市场化,导致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当前,中国知识界如何进行知识内容创新,进行质量的转变,如何发现人才、解放人才和解放知识,都是智库要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第三,正确处理西方化与中国化的关系。当前为什么重提智库问题呢?一是对现有智库起的作用不满意,听了些不起作用的带帽“智库”意见,解决不了“怎么办”问题。二是智库概念虽然来自西方,但不是西方化,中国智库本质是“本土化”,也是西方任何国家智库所不能替代的。三是当前中国智库主要集中“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但这类智库从事政策研究之时,都缺少不了“管理”这个永恒的因素。在中国,管理智库方面建设潜力巨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目前我国管理智库建设是短板,中国能否大力发展管理智库将决定中国智库的水平高低,发展管理智库应是建立特色新型智库一项大的战略。

 

二、中国办智库成功经验与失败案例

一个成功智库都是有雄厚历史背景和曲折发展史,有着揭示一般事物规律的共同品质,影响着决策首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对未来前景有着比较准确可见的科学预测。

(一)中国管理智库发展过程

我国开始引入国外思想库、智囊团思想是1986年,当时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大力开展软科学研究,由万里副总理提出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论题,这应当看作是我国现代智库的开始。

我国管理智库渊源于1982年从大庆科技进步调研发展起来的,已有30多年历史呈现三个分期。从1982年至1992年前10年,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智库研究,其中大庆科技进步调查研究6年时间,中国10大企业科技进步案例研究4年。从1992年至2008年中间16年主要围绕解决引进西方管理带来水土不服问题,推动中国管理本土化,提出振兴中国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的智库报告。从2008年至2015年近期7年主要围绕中国管理经验走向世界进行智库研究。目前,我国管理智库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传媒、顾问和国际化”为一体的软知本集团和新型运行机制。

(二)管理智库成果的影响及作用

中国管理智库在推进管理兴企兴教强国方面取得不少新成果。其中,“大庆科技进步调研、软着陆建议、管理本土化、管理全球化”是管理智库中最著名的四个案例,在决策机构和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影响和作用。

1、科技进步研究报告,改变了对历史经验的看法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刚开始转型,科技进步问题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管理智库研究者没有停留在宏观问题讨论,而是选择了“大庆油田作为案例”进行6年现场蹲点研究,从中研究和制定政策建议。

从科技进步政策研究切入符合国策,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创新性、新颖性,增添我国智库研究的特色。

理论创新是智库研究的核心,没有新理论就不能认识大庆特大型企业,了解26年是怎样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建设的,说明这个大系统问题,传统狭义技术进步概念解释不了,需要创立广义科技进步理论,制定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和评价标准,从行业和大环境角度提出未来发展战略问题。实践证明,智库研究不是单纯的咨询研究,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高水平的成果。

这项成果出来后,国务院领导在中南海亲自听取研究情况汇报,加深了全社会对科技进步性认识,重新认识和评价了大庆经验,当时国务院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对这项成果评价说:“仅仅把大庆成功归为‘革命加拼命’是不确切的,还应归为‘科技加管理’”,这即是对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大庆的重新科学评价,体现了大庆经验时代价值。大庆成果评价,还进一步揭示对我国大型企业科技进步规律再认识,为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依靠科技进步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

这项成果还先后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报导、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座谈会上进行重点介绍,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影响的智库研究成果。

    2、最早提出“软着陆”比社会主流理论超前四年。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和企业健康发展,管理智库于1992年向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提出“关于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软着陆计划的报告”,8月24日,朱镕基亲自批示,认为这份报告建议很好,并由国家经贸办亲自复信,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软着陆”一词在中国最早来自于管理智库1992年研究报告。也正是“软着陆”提出时隔四年后,这个词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抑制通货膨胀、完善宏观经济体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软着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一种先进理论的科学预测,并被实践而验证是成功的智库案例。

3、管理本土化理论颠覆了全盘照抄照搬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如同世上事物一样,也会有成功和失败都要付出代价。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可以从西方直接引进的,把西方案例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圣经来对待,后来才慢慢地发现,照抄照搬西方现成管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为此,我们从1982年开始进行长达30年的管理实验,走出了一条管理本土化的中国道路、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

管理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全部引进,它必须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和“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本土化过程,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决定中国管理运行方式、方法不同,美国案例那种直接用于教学法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需要“三个车间”理论,企业事实是第一车间,案例改制是第二车间,国际化是第三车间,这是中国管理创新又一新成果。

高校案例研究是案例在中国价值又一次被发现,也是将美国管理进行中国化又一次创新。案例教学自创立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局限于企业、公司和MBA教学,大学是教案例的,案例却远离高校管理,始终没有成为高校管理一种资源和财富,中国做法改变这个现状,成为一个创新源泉。

管理本土化案例库工程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已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现已完成100家企业大型案例和2000个案例成果,形成了《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全集》本土化管理品牌。

管理本土化案例已实现了上课堂、上教材,2000年我院联合100所高校发表管理教育本土化宣言,有50所高校成为配套教材,有161家高校共享使用案例成果。

管理本土化成果得到国家经贸委高度重视,全国发文推广这一成果,著名管理学家成思危、教育家许嘉璐高度评价这项成果,为“高教智库”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4、管理全球化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新思维。通过我们多年研究形成了“一主两外”理论、管理科学转化理论、关键管理创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全球化的理论,这些智库研究成果为开拓21世纪新时代的中国走出去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三)中国办智库主要经验和教训

    怎么办智库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管理智库经验形成是曲折,有经验、有体会,更有失败的教训,研究失败对当前智库建设具有更直接借鉴作用。

    一个智库靠什么才能成功呢?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智库应当具备“国策(政策)对路、理论创新、成果转化、领导重视、社会影响”等五个共同品质,也可说是成功智库的五条基本准则。

    第一,国策(政策)对路。智库研究主要为领导提供研究咨询,解决“怎么办”问题。不同于“学科与专业的研究”,也不同于“一般课题研究”。党和国家每个时期提出的国策和政策,都是从国家重大难题中提出来的,怎样落实而转化为实效,就需要有“怎么办”的良策。对于智库机构,谁对国策认识高、领会透、能力强,谁可能就会最先出成果,最先受到采用并得到中央领导重视。管理智库四个成功案例都是国策大问题,也是政策“对路”研究。

    第二,理论创新。一个正确决策成果来源创新理论的支撑,没有理论就不能去梳理、提炼、整理,杂乱无章的材料,形成规律性认识。比如,对软科学概念认识,传统理论把智囊团定位为领导决策的科学。实质上,软科学还能服务于企业、高校解决问题,是推动发展的微观科学体系,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这个对软科学内涵的拓宽不但把现有理论植深于新的沃土,而对现代智库概念丰富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理论创新取决于研究体制和组织形式,管理智库认为:公司式智库体制是美国特点,但不适合中国国情,“政研企相结合下的课题组制度”是中国管理智库一种成功的实践,也是符合中国国情最有效的体制,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如果把智库研究停留原来的“政研室、研究中心、知名高校”现有体制中,智库能力也不能发挥。

    理论创新取决于科学预测能力。从管理智库成果统计来看,大部分智库成果从提出到实施或社会形成主流,一般朝前3-5年左右,例如:软着陆提前4年,高校智库提法提前4年。

     理论创新来源于失败之母。知识创造需要“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当前智库建设应排出非创新因素对智库建设的干扰,反对在智库上搞成份论,反对以大欺小,反对“学霸”“权霸”的占大头。研究失败还能找到为什么不能创新的原因,研究失败还能激励人们追求奋斗向上一种创新精神。

    第三,成果转化。智库成果转化是多元,不仅有媒体一种,还有自行转化方式等等。智库成果宣传转化要改变过渡依赖媒体心理。当前不少有影响大媒体“嫌贫爱富”,他们不愿意发表“小智库”、“小人物”不出名的文章,不少记者都是按任务行事,真正深入第一线发现成果和发现人才还做的不够。

    号召智库成果靠自力更生转化,找出自身的特点,扩大转化点和面,由小胜积大胜,由时间换空间。采取优势转化、联盟转化、基层转化、实效转化、研讨转化、实验转化等等创新转化。

    任何一种依赖别人宣传其效果都是有限的,而靠自主转化办法是大量的、每日每时的,自主转化具有长期性、积累性和增值性潜在效果。

    第四,领导重视。一项智库研究报告,能否受到政府机构和领导重视,是衡量智库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中国管理智库只因为从小到大,影响日益扩大,重要原因是成果受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重视、批示和采纳。

第五,社会影响。影响力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取决于成果大小;第二种取决于智库结构效应性,管理智库不仅是一个名词符号,现已成为一家由“研究、媒体、顾问、国际化”一体化的软知本集团和新型运行机制。它的交叉和综合作用优势十分明显。多次被获准采访全国“两会”、主持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管理智库现已经成为国内比较有潜在影响的智囊团。

 

三、中国管理智库未来10年展望

    中国管理智库未来奋斗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资政新锐、为民强国,今后三个发展方向是:

    第一,深入研究习主席“治国理政”理论体系总结和研究习主席治理与管理思想,制定新时代管理创新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服务。

第二,管理科学国家队建设刻不容缓目前,中国管理科学国家队建设还跟不上国家大战略发展的需要,尽快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建设一个“政治上有影响、学术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的新型研究院刻不容缓。

第三,向世界各国介绍和宣传中国管理经验推动管理全球化、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发起和组织“一带一路”管理和软科学联盟,扩大中国管理经验国际影响力。邀请中国在联合国的高官组成国际智库团,为中国高层决策提供研究报告、开展顾问服务。

大力推进管理智库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项重要门类,也是补齐中国智库一项短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只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我们一定把中国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征程!我们目的一定能达到!

 

联系电话:010-88850629     18810148107

联系人: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