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15国官员首访中管院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9-15 10:20:00
中管院欢迎你
改革开放初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数以万计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组织多批出国考察团,到北美、欧洲和日本学习先进的管理。当时,学习西方管理已成为时尚的社会潮流。
30年后的今天,国际上许多国家官员、专家和学者纷纷来中国学习管理,出现了管理学习回流现象,这标志着中国已结束过去管理一味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中国开始有了被外国人青睐的中国化管理。
坐落在北京总部基地的中国管理智库是一家从事软知本的研究、传媒、顾问为一体的新型知识联盟,是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管理观察》杂志社、北京软知本管理产业顾问公司共同组成的。2009年6月10日中国管理智库迎来了马达加斯加、吉布提、几内亚等15个非洲国家的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经济和工业部、投资部、公共工程部、对外关系和国际合作部、经济规划与领土整治部、发展部、SUKALA公司、马里纺织公司、经济与地区联合部、私营经济支持署、预算局、经济管理支撑项目、减少贫困国家战略部等30多名官员。
中国管理智库在大厦前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智库负责人李树林首先致欢迎词,他说,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我国过去曾在经济技术方面与非洲国家有多项的合作和成果,但今天我们是以中非管理为主题,采取访问和观摩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合作这还是首次。希望国际管理合作能成为新时期发展中国家全面合作的新动力和新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做出贡献。
欢迎仪式结束后,非洲15个国家的官员和学者与中国管理智库的专家、教授就中国管理模式与其它国家区别和特色、发展中国家计划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地位与影响力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国管理智库专家和教授的回答受到非洲国家官员的赞许和好评。
中非官员和专家交流后,与会的非洲朋友还参观了“中国管理本土化27年成果展”,这个被称为“首家中国管理地质博物馆”令外国朋友惊叹不已!
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管理还处于萌芽的时候,中国管理智库创始人就开始对中国的管理进行了探索,整整长达27年,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全程,历经管理实践期、管理实验期、管理本土化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的本土化理论。当非洲朋友看到展柜中一件件发了黄的资料,生了锈的曲别针,对这个别出一格的展览十分感动,不时发出阵阵赞扬声。
“非物质软知本管理遗产”是中国管理本土化成果展览又一亮点,中国管理智库深受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管理本土化刚刚启动之时,中国管理智库创始人就提出来:“在中国,管理科学工作者要向地质工作者学习”,正是这个理念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案例研究的方法,呈现出“非物质软知本管理遗产”新的 宝贵财富。
通过参观,非洲朋友了解到中国管理本土化的历程和主要特点,同时也激发了非洲朋友对中国管理的浓厚兴趣。非洲朋友参观完管理本土化成果展后,还分别对总部基地和西南物流中心两家研究所下属的实验基地进行访问,受到所在企业的热情欢迎。
回顾中国管理本土化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很大程度是管理创新,改革说到底也是一个管理创新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管理还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为主,管理的西方化和美国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与西方不同,照抄照搬西方现在的管理,给我国带来水土不服的现象。外国的管理不能如期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管理怎么办?中国管理只有从实际出发,实现管理本土化才有出路。为了实现管理本土化目标,中国管理智库的人们足足奋斗了27年。
实践创新才能找到中国道路
1982年至1992年前10年是中国管理寻找启动点阶段。1978年以后,我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当时中国向西方管理学什么,中国能够创造什么管理,中国管理道路怎么走并不是十分清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对西方管理一味追求,先是学习南斯拉夫的管理,然后学习日本的管理,后来中国开始学美国的管理,光靠学习很难找到中国发展道路。
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管理,1982年开始选择大庆油田作为案例研究试点,了解未来中国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如何发展,因为当时大庆已有“革命加拼命”的经验结论,这项研究很难打破常规进行观念更新,通过进行长达七年的努力,才实现了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设想。研究大庆油田科技进步是从研究李四光地质理论开始的,由于李四光科学理论才发现了大庆油田,产生了科技进步,研究者利用26年的资料找到了科技进步与大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形成并提出了大庆的成功是“科技加管理”的结论,因为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或者在转型之前中国是不依靠科技进步的,而更多是依靠阶级斗争,所以说这个结论来之不易。
1991年,中国管理智库又研究了山西潞安矿务局中怎样依靠综采设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高效率”经验一举获得成功。这两个案例和模型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搞好大型企业的两个案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高度评价。所以说这个阶段是通过大庆、潞安的案例铺垫形成中国管理最初的发展道路。
建立企业管理实验区
1992—2002年的10年是中国管理形成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前期出现一种现象就是重硬轻软,重生产轻软件,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中国改革发展。当时,中国管理智库根据大庆和潞安的案例研究基础之上,向中央领导提出了“软着陆”建议得到重视,从此提出了用10年时间研究100个企业的管理兴企的计划,为了实行这个计划成立了科技进步研究所。现在中国管理智库已经有了三千个案例,有100家企业的案例。共有一千多万字,1999年完成了和形成了中国企业管理本土化品牌,进入了一个中国理论解决国企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新时期,也是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企业发展问题的新实验。
中国管理走向国际化
这个阶段是指2002-2009年近七年来,这个阶段主要是把西方的管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吸收消化,最后创造出本土化管理。著名的管理学家、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对管理本土化十分重视,在他的支持下案例研究列入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项目不是一般企业经验总结,而是从知识品牌、知识管理去分析和解释现代企业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软知本理论和方法。
回顾中国近30年的管理本土化的历程,是一个曲折的不平坦的历史,这个历史与一开始的设计是不一样的,它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所以,一个国家、一个人、一个社会它的发展史也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近期,中国管理的目标是中国管理如何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不仅仅理解为出席国际研讨会,实质上盲目的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研讨会的方式收效甚微,现在我们找到一种全新方法,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中推进中国管理国际化,建立一个南南合作中国培训中心,这个培训中心主要任务是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企业家、产业领袖、政府官员,真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到中国研究的一个平台。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没有管理参加有很多东西是学不会弄不懂的。所以,当今的中国输出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更重要的是管理,只有管理的带动政府的官员才知道怎么管,行业怎么去带动,企业才知道怎么去发展。
中非论坛话管理
管理创新不但是中国管理伟大实践活动,而且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非洲国家不但看重从中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开展商贸合作,特别对中国本土化管理问题十分关注,他们热切希望了解中国本土化管理,掌握借鉴中国本土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而推动本国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论坛会上,李树林教授等中国专家学者与15个非洲国家官员围绕着中国本土化管理这一主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热烈的研讨,共同切磋中国本土化管理的实质及中国管理国际化问题。
非洲代表: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之后发达国家把世界各国的优秀的人才都吸引到他们的国家去了,中国现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政策措施?中国有没有准备好把海外的优秀人才的研究员吸引到中国来?
中国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的人才问题是有战略考虑的,中国的人才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回炉的过程,现在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新文化吸引了中国的很多人才包括国际人才,现在中国的人才不是来自学校和科研单位,企业的人才对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和世界各国相比我们在科研力量方面还比较薄弱,我们最强的还是企业的人才。
非洲代表:我认为发展是从实践出来的,现在与我受到的教育觉得矛盾,我们总是有一个计划,国家都有一个计划,然后才去执行。
中国管理智库专家:从中国改革30年来看,我们很多计划的东西都没有实现,而没有计划的却实现了。因为改革是一个变化而不是平稳的时代,中国原来是一个计划经济自上而下管的很死的社会,改革以后却冒出了很多群众的创造,我们包产到户就是18个农民创造出来的,但是我们国家政府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能够形成一种政策指导发展。
这位非洲朋友又提到管理是不能学习的。
中国管理智库专家:管理灵魂是实践,比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已经一百年了,它只提供一般性的规律,不能代替特殊的规律,特殊规律是靠实践创新才能完成。但是管理不能照抄照搬,比如说煮饭,要放多少水合适,我们要知道是秋天的米还是冬天的米才知道放多少水合适。
非洲代表:现在西方国家是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把西方的模式运用到别的国家,中国走自己的路,当然也学习了一部分他们的模式,也运用了部分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但是用这个模式会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这些压力现在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些压力下中国能否坚持到自己的道路?
中国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的模式是多元的,中国模式的灵魂是五千年的文化,从模式和特色构成来看,有苏联的成分、有美国的成分,而且也有西欧的成分比如南斯拉夫,日本的也有,这样把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没用的东西去除掉,最后就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东西。因为中国在融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也需要讲究政策和策略问题,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需要回避的。所以我认为,世界将来是靠智慧去管理国家,智慧支撑、知识支撑,这是最重要的。现在说以资本为主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模式,遇到金融危机面对挑战,资本主义模式也有缺点,所以这个问题世界都在反思,特别是有人说要回到马克思时代,或者回到苏联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更成熟了,不会简单的回到哪个时代,它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时代,所以说中国改革没有回头路,历史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回头。
非洲代表:中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国家的领导人。
中国管理智库专家: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是这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领导和指引了中国的方向,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与国际化,这个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正确指引下中国领导都是强能型的,如果方向错了再有水平也是弱势的,中国领导人是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论坛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内容是很多的,通过这次论坛,我们与外国朋友们彼此相识、相知,建立了友谊、增加了感情,有助于我们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中国管理本土化、管理全球化的推进,有助于各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相信本次论坛后中国本土化管理实践工作者将会与15个非洲国家的朋友们携手并肩、紧密合作,为中国本土化管理的国际化做出贡献。